选自长篇小说《白水东流去》

2013-09-19 23:54 | 作者:张盈 | 散文吧首发

文/张盈

(一) 引子

把你卖到山背后,白天哭,没工夫,晚上哭,怕老虎。

在东边的不远处,有一座大山。每天清晨,太阳从山顶冒出火花,接着冉冉升起。到了傍晚,月亮又从山顶爬上树梢,慈祥的望着人们。

总以为,在山的那一边,有一片走不到边,望不尽的、神秘的树林,树林里有很多可怕的野生动物,各种小,还有很多种植物。

终于有一天,走上了山顶,才发现,原来山上是一望无边的大平原。

白水 位于黄龙、雁门两山以南,尧山和龙山以北。南接关中,北达延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

白水,自古就有八景点缀。歌曰:白鸡扑潭在河湾,西河无渡行船。龙山晚照光明显,石锣石鼓震破天。秋木寺周霜林现,泼水潮云在庙山。林川烟如画意,泰山积六月寒。而我却不想在这里描述这八处的景色,因为,还有比这更迷人的美景,更神奇的传说。

白水境内,有一条洛河,也叫白水河。把白水分成河北、河南两部分。

在河北部,从东到西,分布着五条很深很窄的沟壑,沟壑里有分布不均的泉,这些泉水从北向南不断的汇集,最终流进白水河。在很久以前,这里应该是一望无边的黄土平原,这块风水宝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仓颉就出生在西边北原乡的杨武村。

仓颉,姓侯刚,名吉,号史皇氏,皇帝时史官,汉字的创始人。那时,没有文字,就用绳结记事,大事,用大绳结 ,小事,就用小绳结,年久月深,难以辨认。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皇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皇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他愧而辞官回到故乡。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得到各种素材,创造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这就是最初的文字。

皇帝知道仓颉首创了文字,大为感动,于是赐他姓“倉”。意思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

上天也知道了这件事,像下雨一样下了一场谷子。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故《淮南子》:“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所谓惊天地而泣鬼神者也。

传说,仓颉曾在史官一带任官,这里北靠黄龙山,南临白水河 ,东边的壶梯山遥遥相望,是一块极好的风水宝地,他的舅舅非常妒忌,给他发了一场大水,想淹没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仓吉用手划了五道线,水便顺着这五道线流进洛河。便形成了今天的五道沟。沟里的清泉就像五弦琴,用天籁之音演奏着动人的乐章。 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样的沟壑地区,有滋有味的、顽强的生活着。

仓吉死后,皇帝命人将其悬棺葬在史官,后人为了纪念他,给他修了一座庙叫倉圣庙。与百里之外的山黄帝陵遥遥相对。同时给他写了这样一幅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地,同文永世配桥陵。 每年的谷雨节,便是这里的庙会。虽然,沟壑纵横,方圆几十里(洛川,澄城、当然有白水三县)的人们,会不顾路途艰难纷纷来这里举行祭祀仓颉盛大庙会,使得这里的庙会热闹非凡。

仓颉庙始建于哪年,无从考察,然而,整个建筑,高大宏伟,庄重古朴, 以明、清风格为主。现存建筑占地十七亩,主体建筑东西对称。照壁、山门、前殿、报厅、献殿、寝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两侧又有东西戏楼及钟鼓楼、东西配殿及廊房等。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照壁,始建于正德七年即公元1513年。于别处的照壁明显不同的是,这块照壁的神龛下面紧挨着地面开了一孔圆拱形的门洞,原因是为了让庙里的灵气能流向村子。照壁正面的砖雕更是引人注目,两边对称的是长方形和圆形寓意富贵吉祥的图案,有荷花、仙鹤之类。照壁中心最大的那块砖雕是一只独角兽,大体是麒麟摸样,身上披麟挂甲,尾巴分成三缕,头上顶着一根长长的没有分叉的角,腿上也不是蹄子而是趾数前四后五的爪子,站在粼粼水波上,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山门,很是特别,它是庙里唯一的叠式建筑,底层内含四面窑洞,外面明开三门,上层是门楼,东西两侧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紧贴三门两侧,建有两座戏楼, 戏楼殿厅间有彩绘壁画。据风格推测,当绘于明末清初。以前每逢庙会的时候,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就会涌到两个戏楼中间,哪边演的好,就给哪边赏钱,这就是“对台戏”的来历。

寝殿建筑风格与中殿大致相同,明三暗五,几根木柱由下往上向内倾斜,呈元代建筑风格。殿前大檩长约四丈八,粗细相同的蒿木。据说,这条大檩为原蒿木的三分之一。蒿,原为草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实为世所罕见。

仓颉墓位于寝殿北。墓顶有古柏一株,枝干木牙杈,轮换枯荣,俗称“转枝柏”,也算一处罕见奇观。

庙内报厅的西侧房梁上,一幅被俗称为《知足常乐图》的壁画非常有趣,画面里有坐轿的,骑马的,骑驴的,担担的,推车的,乞讨的。其中,骑驴者在向前走的同时,还往后看着推车和乞讨的,与民间俗语“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要饭的。”相吻合,充分体现了古人的中庸之道。

仓颉庙及仓颉墓之古碑与古柏,亦极富盛名。原有碑石十八通,多为各式纪念碑。最著名的是东汉延熹五年始镌《仓颉庙碑》。碑文为古隶,结构舒展,线条流畅。被誉为“绝品”。此碑现迁置西安碑林。最珍贵的石碑是清乾隆年临慕先前人刻得石碑《仓吉鸟迹书》,上面有仓吉造的28个象形文字的原型。长期以来,进庙的人们认为,摸过这块石碑会让人变得更聪明,把这块碑称为“智慧碑”经过几百年的触摸,这块石碑光滑无比,黑光油亮好似一通黑色的明镜。宋代王著的《淳化阁帖》中,这28个文字被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这28个字看起来毫不相干,但是,它却记载了一段历史过程。它说的是黄帝和炎帝联合各个部落首领共同商议攻打蚩尤一事,一举打倒蚩尤,才把天下统一。

走在庙里,那深邃的盎然之意荡浊涤尘,松柏蓊郁,非常壮观。以48株千年古柏组成之古柏群,堪与曲阜孔庙、桥山黄帝陵之古柏群鼎为三。这些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千年古柏值得细细品味,每一个古柏都有其响亮的名字和动人的传说。最大的应该是仓颉手植柏,高17米,树围7.25米,根围9.3米,足可与黄帝陵轩辕手植柏媲美。树裂如劈,枝指似戟,岁月沧桑,文明历程,尽在其中。这颗五千年的古柏在茂密的浓荫遮盖下,可以看到一只长颈鹿,嘴里衔着一颗小草,伸着长长的脖子,睁着圆圆的大眼睛,遥望着西方。皇帝赐姓后,仓颉给自己的姓加上草字头,以示自己是草民,他在自己亲手栽植的柏树上变成长颈鹿,口衔小草,向着皇帝长眠的西方,永久感激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从史官向东,翻过两条沟,就是彭衙。 彭衙文化历史悠久,在建制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中,曾孕育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西汉,景帝时废白水县,建粟邑和彭衙县。这里有著名的彭衙之战。《左传》中有“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史记、秦本纪》载:“周襄公二十七年,(前625)秦穆公复派孟明视统兵伐晋,战于彭衙。” 杜甫《彭衙行》“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也指的这里。

这里还有著名的寒崇寺。

据载,寒崇寺建于前秦建元四年(公元前368年),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寺门朝南,进山门要上一个一米五六的台阶,山门是一个三间相连的大房,柱子都是沙石石头柱子,中间是一个双扇大门,门上面有石刻的“雨花宫”三个大字。进了大门是东西相向的金刚佛像。西边房间共有四尊石碑。还有一块石碑,坐北朝南,打开山门,石碑上有碗口大一地方,通过反光,在天气晴朗时,可看到华山和龙山。

过了大门东边是钟楼,西边是鼓楼,钟鼓楼北边都有神像。鼓楼西南是著名的六棱寒崇寺塔,又名“六和塔”,宝塔共七层,全部用特质专用砖砌成,砖较薄,灰缝极细,砖看来是专为此塔而设制的。整体看来秀美端庄,到了季,便掩映在绿树丛荫中。

中间是空院,过了台阶是中殿,中殿是寒崇寺最大的建筑,寺中举行重大的活动都在这里,中殿也是三间相连,进入中殿正面是一个大佛像,佛像两边是华佗爷像,佛像后边是一个睡佛像,进入第二个空院,空院东西各三个相向的窑洞,东边第一个窑洞喂牲畜,第二个是灶房,第三个窑洞住人,窑洞里还有五尊铜佛像。西边第一个窑洞是磨坊,第二三个窑洞住人。

空院对面是正殿,正殿也是三间大房相连,正殿前后有一土台子,约有四米来宽,人们可以从中间走上去从东西两边下来。正殿对面是释迦牟尼像,东边是一个骑大象的大型普贤菩萨,西边是一个骑麒麟的菩萨,两对面是十八罗汉像。寺后是颗需两人合抱的大核桃树,其余为庙里的耕地。

寒崇寺整个布局前低后高,一殿比一殿高,人站在寺前,感觉到整个建筑高大雄伟。

寒崇寺北边有一寨子城,叫夫蒙城,此城围沟畔而建,没有城门。村里有一个大窑,从窑里进入地道。进入地道后,有一个大坑,约有四米多深,人过要搭木板。过木板后,有一个像碾盘大小的石块,用来当洞口。使外人无法进入。地道里窑洞特别多,可住许多人和牲口,也可以直到夫蒙城。

虽说这块风水宝地有着悠久的、灿烂的文化历史, 这里的自然环境却非常恶略。十年九旱,庄家欠收,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且,经常有土匪抢劫。几乎家家都有地下暗道,在地下都是相通的,然后再一直通到沟里。如果你在沟里行走,你会看到沟崖上有很多小窑洞,除非鸟能飞进去,人无论从上面或者从下面都无法到达。

QQ 118380713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