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读红楼

2013-08-13 17:14 | 作者:岩青草 | 散文吧首发

《红楼》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屋及乌,读了红楼,就对那些研究、评价、分析、索引等等所谓的红学有了兴趣,多多少少看了一些。这真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自问世以来,研究她的书连篇累牍,汗牛充栋,绵延不绝,其文字的数量远远超过著作本身,各种说法、观点、猜测五花八门。比如近日在读的崔耀华等先生所著的《误解红楼》观点就十分新颖,书中认为,《红楼梦》不是一部言情、世俗、人情、世情小说,而是一部以小说的外在形式,本质却是在小说掩盖下的“子书”和“经书”,是从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发展而来的中国老庄哲学的第三代形式。对这样的评论和分析,内心是十分崇敬的,细细读来也受益匪浅,可是我们这样因文革而少读书的一代,和为“应试”所误的下一代有多少人熟悉“子”,熟悉“经”,能够从普通的阅读中体会到高深的老庄哲学,国人所爱的《红楼梦》不成了象牙塔里的阳,和者盖寡了吗?这部书要解误的是刘心武先生的“秦学”及与“秦学”有关的刘心武先生所做的关于《红楼梦》的演义。凭心而论,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关于秦氏的一些疑问也曾进入过脑海,比如,秦氏育婴堂的出身、豪华的卧室与葬礼,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渲染,读到这些时也曾心中一动;比如史太君关于最得意的孙子辈媳妇,也曾想,没看到书中描写其他的孙媳妇呀?但俗人读书总是不够用心,总不愿做深入的探究,总想着毕竟是小说,作者就这么一写,我们就这么一读吧。就比如我说《红楼梦》是我的最爱,难道还一定要写出我还读了些什么,还一定要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罗列出来吗?虽然刘心武先生过细的梳理了小说中的种种疑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演绎出“秦学”,并写出了自己的八十回后续书,但总觉得小说就是小说,生搬硬套出一个废太子胤礽的私生子的故事,实在有些匪夷所思,牵强附会了。后面的续书热闹是热闹,好看是好看,却总觉得有了些“北京天”的味道,离开《红楼梦》太远了点。

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在关于《红楼梦》的公开课中说,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读出什么样的《红楼梦》,读者实际上读出来的是内在的自己。既然《红楼梦》是最喜欢读的一部书,那么,我又读出了些什么呢?

林黛玉与薛宝钗谁更优秀?这也是一些红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明确地说,我喜欢林黛玉,而佩服薛宝钗。要说这两位都是大观园里最优秀的女性,论才情不分高下,谈美貌各有千秋,两人最本质的差别在于林黛玉是天上的仙草下凡,而薛宝钗是人间与俗气最沾边的商人的女儿。因此林黛玉率性、纯洁、真诚,人的本性尽显;而薛宝钗则善于掩饰,迎奉,世故、圆滑。这两个人物都是作者笔下最成功的创造,代表了作者的理想和无奈。私下里揣度,作者是从心里喜欢林黛玉的,这是他心目中的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人物,他将她设计为一段美好童话中的主角,用“黛玉”这等超凡脱俗,颇具浪漫色彩的字眼做她的名字,用“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么别致、优美、高雅的语言来形容她的容貌。宝玉口里“女儿是水做的,见了就觉得清爽,”首先就是指林黛玉,是的,这个人物一见就让人怜爱。但是,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故,看多了人间世态炎凉的作者深知这样的品性在人间是难以天长地久的,因此又给了她“冷月葬花魂”的悲惨结局,质本洁来还洁去,让她始终生活在诗意和圣洁中,这是作者心中的无奈。人间毕竟不是天堂,即使是现在,凭着林黛玉柔弱的体质,只讲率性,不知迂回的做派在今天的职场,只怕也难有作为,她只能是在贾母、宝玉呵护下的仙女,以她的品性在今天的社会能成功事业吗?只有问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了。

就小说的艺术而言,成功的人物刻画应该是所谓的“圆形人物”,即人物形象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是断不能用“好人”、“坏人”简单区分的。薛宝钗就是作者笔下的一个这样的人物,是圆形人物的艺术典型。作者在书中对宝钗的容貌、才干、性格有着多方面、全方位的描写,特别是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一回中,让宝钗心胸、才干尽显,让人从心底佩服。可以说,生活在现实社会,尽可以偏爱黛玉,不忍心那些红学家们对她有一点点伤害,而欣慰于大家对她的抬爱,比如梁归智先生在《禅在红楼第几层》中就认为,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得禅机最高者,可是现实中你却不能不学着做薛宝钗,因为那才是现实社会中避免碰壁之道。

作者笔下的大观园无疑是女儿们的天堂,是穷人家的女儿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进入的地方。因此,“好不好的,赶出去”就是悬在众位身为下贱的丫鬟、婢女们头上的“达摩斯”利剑,就是最高的,最严厉的惩罚,被赶出去的女儿们,几乎没有再生存的。这本是一柄让人战栗的魔剑,是操纵在主子手中的生杀大权,可是一个小女子,那个名叫晴雯的丫鬟,却常常挂在嘴头,当她对那些比自己地位还要低下的丫鬟们发出这样的威胁时,却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包括自己在内,都是被笼罩在这柄利剑的魔影下的,最终的结果,恰恰是自己被赶了出去,悲惨地结束了生命。写到这里绝不是为贾府的统治者们开脱,而是想说这些强权,这些邪恶,这些卑鄙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而且剑锋所向,往往首先是那些忘乎所以,处事不当的人们。也许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处境,恰如其分的为人处世,谦虚谨慎的做人,才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武器。这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子,肯定也是作者心中珍藏的最爱,他让她如同黛玉一样俏丽,一样率性,还更具有巧慧和侠气。以至于有人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可是,尽管林黛玉以爱弄小性著称,但其实她是看场合和对象的,像晴雯这样的不知所以,在黛玉身上只发生在那次分发十二朵宫花时,只有这一次,这位苏州林家唯一的娇小姐忘了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引来管家婆林之家的侧目,到了后来,她体会到的,只是悲凉和无助,当薛宝钗提出让她喝燕窝粥的提议,她的回答完全表明这个大家族的本质在她心中已洞若观火,不再抱任何的希望,而那位晴雯直到灾难来临时还在懵懂中,以至于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毫无防范。这两个美丽、美好的女子同样面对着险恶的境遇,为什么一个清醒而知道内敛,一个却始终被幻想迷惑而不知,说句冒昧的话,也许是读书与没有知识的差别,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气质,这些都不错,但是读书首先是为了明理,是为了能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晴雯相同命运的还有司棋和金钏,作者这么安排她们的命运,除了表现封建时代奴仆们命运被掌握在主子手里的悲惨,还有我们应该汲取的更为深刻的东西。

据说在遗失的《红楼梦》草稿的最后,是有一个情榜的,刘心武先生费尽心血将她复排了出来。那个情榜似乎离我们有些远,其实,《红楼梦》作者用如椽巨笔描绘出的众多各有特色,鲜明而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每个读者心里都有自己喜欢人物的排行榜。既然《红楼梦》写的是女儿国,那么就从女儿们说起,还是让那些列入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高贵的小姐们先暂时离开一下我们的视线,去想想那些与我们命运更接近的副册,副副册……里的女儿们吧。在众多女儿中,我喜欢平儿,这个在权利的中心,完全可以弄权,可以作威作福的人物,却始终善良而充满智慧,正如宝玉所赞叹的“以凤姐之威,贾琏之俗,竟能应对周全。”书中三驾马车执政的描写,是探春、宝钗的精彩,也是这个在威和俗的夹缝中历练出来的女儿,平日被掩盖在主子身后的奴才的精彩,她的见识远高于她的主子王熙凤,以至于识得灵通宝玉来源的智慧女子薛宝钗都要看看平儿的口舌是怎么长的,何以有一句问的,必有一句对的,且句句回答即不说自己主子不对,也不去反驳当家作主的新贵,这样的智慧、这样的才能大观园里最聪明的小姐也要自愧不如。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为底下的小厮、奴才们掩过饰非,能给误入陷阱的尤二姐送去一份真诚的关照和同情,“平儿”不平常!

那个深得贾母信任的鸳鸯,也是我崇敬的女子,抗婚和她在大观园中无意遇鸳鸯,是集中表现这个女子品性的篇章,当邢大奶奶亲自来劝婚时,鸳鸯低眉顺眼,并无一句反抗,这是她的智,她知道对这样的主子是不能硬抗的;对来说和的嫂子,却义正词严,每句话都透着这个丫鬟的见识和骨气,“别说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掷地有声,由不得人不击节赞赏,心头为此一亮,与那些千方百计要爬上半个主子地位的奴才相比,鸳鸯不是丫鬟,不是奴婢,是堂堂正正大写的人。可是硬气的鸳鸯,却有一颗最柔弱善良而高尚的心。大观园里司棋与表弟的约会被鸳鸯无意撞见,对这样的事情,小人会去告密,以别人的出格为自己的得宠、进身之阶;庸人的神经会兴奋,会以此为谈资,四处宣扬,可鸳鸯守口如瓶尚有担忧,生怕司棋一时想不开而发生意外,反倒三番五次信誓旦旦,要司棋放心。作者的笔就在这看似平淡的故事中,生动的塑造出一个个平实、让人信服,让人感动的人物。

潇湘馆里的紫鹃也是我喜爱的人物,书中用较多的笔墨写到紫鹃有三次(包括高鹗的续书),三次都与黛玉婚姻有关,第一次,紫鹃请薛姨妈向贾母为黛玉提亲;第二次紫鹃以谎言试探宝玉;第三次已经是高鹗续书中黛死钗嫁之时,这个丫鬟宁可得罪炙手可热的凤姐,而不去充当调包计里的陪衬。这个丫鬟真是黛玉的知己,黛玉的保护神,作者并没有正面去写紫鹃如何服侍黛玉,可对于黛玉的心事,作为一个丫鬟却在自己能够做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心和力,甚至不惜得罪权势。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袭人是忠于职守的模范,可是袭人的一切带着明显的私利和投机,紫鹃这么做没有一点私利,她完全是以自己善良的心,深刻的体会到了黛玉所处环境的险恶,而真心实意要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一把,在这个问题上,贾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几多人中有哪一个这么毫无私心地想要帮助黛玉。原以为这个丫鬟没有多少人关注,实际在网上稍一搜索文章不少,写得远比我好,看来喜欢紫鹃的人并不少,就不在此多做赘笔。总之这几个丫鬟都有一颗善良之心,应该说,善良是人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品质,对于女性尤为重要。

风月宝鉴也是《红楼梦》里重要的情节,据说《红楼梦》的前身就叫《风月宝鉴》,对于它的意义也有各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以我浅薄的学识,略略跟得上唐氏姐弟的说法,即认为从正面看《红楼梦》,是诗礼簪缨之族,鸣钟鼎食人家的富贵繁华,透过正面看背面却是尸骨累累的凄凉。但这一篇故事总不如作者从第十七回到六十三回对大观园里贾宝玉和众多出色女子的描写让人喜欢,贾瑞的作为及遭遇总让人感觉不愉快。但脱离开书中故事的背景,就这个“鉴”字而言,以贾瑞不听和尚的嘱咐,反复去照正面最终死亡的情节来警示那些明知不可为,却一意孤行的人却也有益。比如贪污腐化之辈,其中的许多人是明知没有好结果的,却不见棺材不落泪,直到牢狱中,才悔恨无穷;比如烟酒伤人,却常见香烟缭绕,醉汉蹒跚;比如许多慢性病患者,明知生活中必须遵循一些忌讳,却屡屡犯忌,遭致病情加重。“宝鉴”何止对贾瑞一人,这是曹雪芹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是世人都应深思的“镜鉴”。雪芹先生对于风月宝鉴肯定还有更为深刻的用意。一本小说,读者受到的启迪高于作者的意图,正是作品的伟大之处。

《红楼梦》是一部深邃、伟大的书,真正读懂它需要广博的学识,我等俗人,见解自是平庸,好在读出的还是“意志清悦,芳香宜人,秀色可餐”(崔耀华先生《误解红楼》中语)还算没有辜负《红楼梦》。

评论

  • 婉丽: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3-09-28 13:32
  • 婉丽:我也很喜欢看红楼梦而且看了不止一遍,我觉得作者真的是把红楼梦读出了自己的东西,就如文中教授所说:“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读出什么样的《红楼梦》,读者实际上读出来的是内在的自己”…
    回复2013-09-28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