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关于回娘家这件小事

2013-07-26 10:03 | 作者:王鹤 | 散文吧首发

文/王鹤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这首诗的字面本意挺清楚的,无非采葛之女,禀告“师氏”要回家看望父母。很符合《新老年法》的“常回家看看”精神。但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历来多有争议,《毛诗序》说此诗“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此外还有诸如“后妃”“士大夫妻”“女奴”等阶级性的诠释。不过读完这首诗我首先想到的倒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河北民歌”《回娘家》。“左手一只鸡 ,右手一只鸭 ,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咿呀咿得儿喂……原来她要回娘家. 咿呀咿得儿喂”实在是太喜感太形象了。令人过耳不忘,颇有今日洗脑神曲的风范。其实这首歌本不是河北民歌,最早是台湾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小媳妇回娘家》,因为政治原因,当时大陆是不让听邓丽君的“靡靡之音”的,所以1984年晚朱明瑛演唱这首歌时将此曲报为“河北民歌”,曲名改为《回娘家》。不管怎么样,这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曲道出了广大妇女同胞的些许心声。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门,即诗中所谓的“归宁”、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而新女婿去拜见岳父母,则有向他们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亲之谊。在我家乡每年大年初二是出嫁女子携夫挈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天津人则称之为“姑爷节”。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日子。

回娘家也是女人的一种情结吧,几多牵挂,几多感恩。女人婚后就有了两个家,一个生你养你的家,一个自己新成立的小家,就女子而言,婚后回家变成了回娘家,多了一个“娘”字,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似乎多了份距离,但恰恰是这份距离又倍添了份亲切。是近了?还是远了??原来对回娘家的概念还只停留在去姥姥家玩的概念,结婚以后基于妻子对回娘家的热衷,我渐渐理解了,娘家似乎成了女子婚后的一个支撑性归宿性的的存在。休憩一下疲惫心灵,抱怨一下婆家生活。女人活得不易,源于有两个家——两个无法分出轻重,无法割舍,却又很难两全的家。曾问过一个结了婚的朋友,女人何以对成家后还对娘家如此眷恋呢?她说“娘家也不是说有多好,而是回到娘家心里好轻松,可以有父母依赖,可以撒娇,可以随便,是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也许吧,不管婚前和娘家关系怎样,婚后都会变的温馨起来,这是不是也是距离产生的亲切呢?譬如诗中喜形于色的采葛之女归宁父母前溢于言表的激动与兴奋。

还有另一种不那么温馨的回娘家,那就是夫妻吵架后,妻子为惩罚丈夫而进行的有目的地的离家出走。这似乎也可以作为“回娘家”的另一种科学定义啊,呵呵。“回娘家”是中国女人特别热衷的游戏,她们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对方,然后又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对方上门求自己回去,生怕男人就坡下驴从此不理她们了。一旦男方来了,又总是要摆摆架子,把男方数落一顿,这才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回到二人世界。因吵架而回娘家会有很多负面作用的。我一直觉得夫妻间矛盾一旦父母介入的话会增加很多麻烦。如果丈母娘开明还好,如果丈母娘一味维护女儿,那简直就是灾难啊。在糗百上看过这么一则笑话“本人好女婿一枚,前天跟老婆吵架,跑回娘家了,刚刚给丈母娘打了个电话,一句话没说,丈母娘来了句:放心,你压力大我了解,晚上就把那家伙给你赶回去,你忙你的,下次我不让她进家门!”话说这样的丈母娘才是值得膜拜的。

古时归宁父母是件很郑重其事也很平常的事,如今却沦落到用法律形式来规定儿女必须常回家看看。当传统道美德从道德层面下滑至法律层面来强制执行,是当代社会的悲哀,也是需要我们深深思考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