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坑”的往事拾零(四):摔泥炮

2013-07-02 10:23 | 作者:天之骄 | 散文吧首发

我们屯东头的黄土坑离屯子有几百米远。黄土坑的上面是生产队的场院,到了小麦收获以后,场院的庄稼上场了,场院里的人就多了起来,黄土坑更加也热闹了。我们也就天天泡在黄土坑尽情地玩耍。

那个年代没有卖玩具的,即使有,乡下的孩子也没有钱买。小孩子玩的东西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发明创造。男孩子大多玩摔泥炮,女孩子玩翻花绳。小时候,他们说我是“蔫淘”,就喜欢玩泥。一个是揉泥蛋,用来做射弹弓打的子弹。一个是摔泥炮。我摔泥炮的功夫很厉害的,基本上赢的泥最多。原因是善于总结经验,反复实践,勤学苦练。摔泥泡一定要有好泥,泥要反复搓捏,使其具有一定的韧性。泥炮是做成一个圆形东西,像一个窝头一样,在下面有一个洞,洞越大越好,洞要用吐沫抹光光的,为的是好看。上面的盖做的越薄越好。做泥炮也是个技术活,一般孩子都掌握不好。开摔之前,要把做好的泥泡举起来对着阳光,给对方仔细看清楚,大声地问其他孩子:“泥泡有没有眼?”对方看有没有窟窿,也就是有没有眼儿,认为合格了,大声地回答:“没有眼!”,好像发令枪一样,就可以开摔了。

摔泥泡,不是凭力气就能赢,关键是要把握好摔的角度和力度,对动作进行适当控制。否则,泥泡在向下摔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歪斜变形,摔在地上也不响,变成一摊“稀屎泥”,叫小伙伴起哄大笑。我做的泥泡,泥巴和的不软不硬,泥窝的大小深浅适中。上面的盖做得很薄,没有塌陷感。摔泥泡的时候洞口朝下,朝着一块平整的石头板或平坦的硬地上猛地用力摔。力量大小正好、角度适中,泥泡在接触地面的一瞬间,洞口内的空气强力冲破上面的薄泥层,发出好大一声“膨”的声响,薄泥层被气流冲破,飞出一些碎泥片,泥泡的顶端就留下一个窟窿。这个时候,按规定的窟窿多大,对方就要乖乖地用多少黄泥给填上。看见自己摔出来的泥炮,就和钓鱼鱼咬钩,打麻将摸宝一样,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

男孩子摔泥炮。女孩子在黄土坑边,一面看,一面自己喜欢的游戏:翻花绳。翻花绳就是用一根细的线绳结成绳套,一个女孩子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个女孩子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我也翻过,现在还记得可以“翻面条”、“牛眼”、“花手绢”等各种形状。有女孩子在的时候,男孩子摔泥炮就有劲,女孩子也一样,同男孩子一起玩就不愿意回家。这个男女吸引现象,很小的时候有感觉,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我们当时玩耍的小伙伴儿,有一个叫王小眼睛的。这小子鬼精鬼怪的,小眼睛一眨巴一个道,鬼点子多,“坏水”也多。我们摔泥炮的时候,他老输,输了还耍赖,我们和泥用水泡子里的水,他输了就用尿泥,我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尿泥”。他玩不过我们,又想出来一个坏招,在没有人时候,他在我们来回去黄土坑“毛毛道”上挖一个坑,里面放上脏水和粪便,然后在上面培上土,我们回家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弄一身连屎带尿,他在远处看着我们偷偷地笑。“男人不坏,女人。”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么一个“坏小子”,十几年以后,竟把当时掉过他挖的坑,最漂亮“俊二丫”弄到家里做媳妇了。

我们的童年是撒尿和泥玩儿的童年,和现在的孩子相比,就好像我们看现在非洲孩子一样,简直没有孩子样了。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可以尽情地玩,尽情地耍,尽情地释放童真。现在的孩子,吃的是皇帝餐,穿的绫罗绸缎,什么也不缺,最缺少的是就是玩。天天都是没完没了的补课,恨不得一下子都能培养出一个小皇帝来。不管有没有天赋,不不管爱好不爱好,样样都让学,把孩子都一个个都学傻了。看着今天的孩子每天背着几十斤的书包,每天走在上学,补习的路上,我羡慕他们,又有点可怜他们。我真的想说:我教你们“摔泥炮”吧?咱们玩“翻花绳”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