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下的善与恶

2013-07-01 18:09 | 作者:流云 | 散文吧首发

贫穷,饥饿,战争,杀戮,死亡,这些都是充斥在电影《一九四二》里的元素。1942年,中国,河南,三百多万人死去,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吃的问题。

电影《一九四二》,通篇用的都是黑白鲜明的色调,似乎是要以此来纪念那三百万亡灵。在全世界陷入战争困扰的时候,中国的中原大地上,在战争来临之前,先发生了吃饭的问题。在人们关注多了战争问题的时候,吃饭的问题就像一颗突然降临在你面前的炸弹一样,顿时间令所有的人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在战争中,我们会抬起高傲的头颅,向侵略者宣布顽强的抗争。而在饥饿面前,所有的人,似乎都变成了疯子。

有人说,电影关注的是人性的问题。似乎一点没错,这里探寻的是人在最原始的需求面前,会不会露出最原始的面目。结果显而易见。开篇就是一群善良的人因为一顿饭互相厮杀和争斗,若在能吃口饱饭的年代里,怎会有此事发生!

不必在意这部电影中的战争,因为它仅仅只是个背景而已。饥饿和死亡才是最根本的主题。影片不是为了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也不是为了说明死亡的可怕,甚至不仅仅是为了展现饥饿带给民众的苦难。它更多的是关注了在一口饭面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和人性最深层次的善与恶。

每一部好的电影都有值得人们思考的地方,或者反思,或者震撼,哪怕是一声苦笑也行。电影中,令人难过的不是日本人的一声“投弹”的命令,也不是轰炸过后满目疮痍的狼藉,而是一群可怜善良的人和另一群同样可怜善良的人互相厮杀,这种场面让人有一种撕心的疼痛

当几个农民去抢美国记者白修德的驴时,我看到的已经不是人与人的争执,分明是一群兽性爆发的野人,眼前已没有了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明,甚至都看不到有人性的存在。

更让人感到难过和讽刺的是,几百万人正在饿死的同时,另一群中国人却在一遍一遍的练习着欢迎一个外国人来访的英语词汇,在一片祥和热烈的气氛中充当着外交的道具。三千万灾民的事情,在仅仅一千多公里外的重庆,却被当作一个天方谭的谣言,只有一个素不相识的美国记者在那里来回奔波。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一幕,真实的感受,只有羞愧。

当然,饥饿和战争带给人的除了兽性和贪欲的激发,也会有人性中善良的感动。为了几升小米,女人们争相把自己当作货物去兜售,地主和长工也可以亲如父子。人性中的善与恶,在同样一群人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九四二》,也许不是近两年最好的电影,但无可厚非,它应该是近年来能带给人最多思考和反省的电影,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是成功的,这个无关于票房,更无关于是否得奖。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中国人的苦难篇,我在想,假如这样的灾难发生在英国、日本、或者美国这样的国家,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想必无论如何也不会如此惨烈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