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腔正名

2013-05-28 10:24 | 作者:巨石 | 散文吧首发

秦腔是流行在陕西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地方剧种,是全国戏剧拥有最大地区和最多戏迷观众,也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因其慷慨激昂、铿锵有力而著称。也因此被外地人称为噪音,不能为全国观众所接受。周恩来总理当年看过秦腔后题词:精神可佳;鲁迅先生三十年代被邀请到西安移俗社观看秦腔,中途退场后题词:古调重弹。可见秦腔实在不能取悦南方观众。

外地观众不能接受秦腔,是对秦腔的误解。秦腔是最古老的剧种,是所有剧种的母亲。京剧历史才二百余年,是经过改良吸收了秦腔的元素后,才在京津地区流行的年轻剧种。秦腔音乐在西北民间流行了上千年,可以说是陕西关中人的民歌。是关中人不断演义民间音乐,把故事和音乐结合起来后发展成舞台表演的戏剧。走向戏剧成熟也有好几百年了,一直在广大农村流行,藏在深闺无人知。随着社会的进步,清朝晚期才和京剧一起走进城市剧场,为全国观众所熟知并被大家反感的。

有人说汉族人没有民歌,不会能歌善舞,这是对民歌的误解。汉族广大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剧,戏剧音乐都有地方特色。其实,在戏剧形成之前,各地民间音乐就是以当地民歌形式存在的,发展成戏剧后民歌时代就结束了。戏剧和民歌比较更富有表现力、表演性和多样性,戏剧自然也就成为汉族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了。中国戏剧几乎是世界独有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表演、音乐、美术、武打、乐器、服装、灯光、声乐等多样的艺术形式。相比外国的歌剧和话剧表演手法要丰富得多,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就更不能和戏剧比较了。

戏剧音乐与地方方言有很大关系,先有方言后有民间音乐,最后才形成地方戏剧。关中人说话像吵架,没有南方人说话那么温柔。也因此关中的民间音乐就慷慨激昂,发展成舞台戏剧就少不了铿锵有力的元素。没有越剧京剧那样委婉动听,但把秦腔理解为噪音则是一种偏见。秦腔的生角和旦角唱腔其实也是很委婉的,尤其是花旦的花音唱腔,尤为动听悦耳,不是其他剧种能比拟的。根据鲁迅先生作品《祝福》改变的秦腔电影,因郝彩凤和任哲忠的表演和唱腔,还获得过国际大奖。五十年代《三滴血》之所以走红全国,就是因为该剧没有花脸人物。外地人讨厌大花脸的唱腔,很少有人坐下来去仔细品味秦腔。

戏剧是用角色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每个角色都有固定脸谱、服装、唱腔和表演程式。秦腔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类,专业又称五大行当。生是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净是大花脸,末是配角演员,丑是喜剧演员。虽说有五大类,按年龄、服装和打扮又细分为老生、小生、胡子生、武生、老旦、小旦、彩旦、青衣(正旦)、丑旦、武旦、刀马旦、老丑、小丑、大净、毛净、铜锤净、二花脸等等近二十种角色。靠有限的舞台空间演绎故事,秦腔有丰富的角色来刻画人物形象,这在其他剧种是很少有的。也就是每个细小的角色都有不同的音乐、唱腔、动作、服装、脸谱为角色服务。编剧设计的角色越多,剧情就越复杂,表现手法也就需要越多,而且每个角色唱、念、做、打样样功夫都要到家,才能刻画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影视作品的人物分男一号女一号,最多也就两个主角人物。而秦腔就像一部小说,个个出场的人物都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是因为导演有足够的套路来打造人物。

净也叫大净、大花脸,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角。郭达的小品《卖大米》中吼的那一句,就是净角的唱腔。净角几乎是秦腔独有的角色,后来被京剧所借鉴,其他剧种很少有。外地观众之所以讨厌秦腔,就是听不惯大花脸的慷慨激昂。可是,没有大花脸这个角色,很难完整的演绎历史故事。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角色人物,就像电视电影要刻画张飞、李逵、包丞这些人物一样,个个人物表演都是粗壮浑厚铿锵有力。

和其他地方剧种比起来,秦腔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因而可以演绎的故事就很多。大到人物众多的历史剧三国演义,小到两个人物的二人转都可以被有限的舞台来演绎。秦腔的剧本多达两千七百本,整理后现存的完整剧本也有七八百本。秦腔的唱腔有两大系列苦音和花音,两个系列又分为六个板路,也就是共有十二种板路来刻画二十个不同的人物角色。秦腔音乐是用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及故事场面的,能够表现内心活动的音乐也有几十个曲牌。秦腔的服装、脸谱和动作就更多了,不同形象的人物都用不同的服装、脸谱和动作来打扮和设计。

再看看其他地方剧种,委婉动听的越剧,只能演绎有少量角色的男女情,而且生角常常被女性演员反串,阴柔十足缺乏阳刚之美,也不可能表现张飞类人物的个性。蒲剧是北方山西地方剧种,常常是几个人物站在舞台上唱来唱去,音乐唱腔雷同,就像在舞台上对民歌一样,缺乏唱念做打的戏剧多样表现手法。全国观众喜欢的黄梅戏,也就只能唱个《妻双双把家还》的两人剧,听来听去都是一个味。要把《三国演义》剧本,用黄梅戏来唱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么多服装脸谱音乐唱腔来刻画人物,即使搬上舞台,也是人物形象雷同。还有大家喜爱的豫剧,因其音乐唱腔被观众易接受而闻名,缺乏人物角色刻画的表现手法。豫剧是更年轻的剧种,是民国时代起步的剧种,随常香玉出名而闻名的,能演的剧本也就那几本。总之,其他地方剧种只是发扬保持了优秀唱腔,不能全面设计剧本人物,表演的故事具有局限性。因而真正能够被称为戏剧的只有秦腔和京剧,只可惜京剧是按秦腔套路设计的人为剧种,没有经过从民间到舞台的历史形成过程,也就没有秦腔那样深厚的群众基础。一个陕西人天生可能喜欢秦腔,这是多少代人的基因遗传。一个北京人天生不可能喜欢京剧,经过后天灌输了耳音,才有可能喜欢京剧。也难怪京剧票友都是些老年人,而秦腔戏迷丫丫学语者大有人在。

评论

  • 无霸: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3-05-28 10:28
  • 回复2013-05-28 13:22
  • ︶謿蘹夕釋╮: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3-05-28 21:38
  • 山中树: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3-06-03 23:57
  • 千里暮云平:学习了。祝好
    回复2013-06-08 21:54
  • 无霸:从唐明皇梨园教授乐舞开始,秦腔戏剧已有1500年历史了。1774年陕西同州梆子(秦腔)进京公演,四川籍演员秦腔演员魏长生一炮打响,走红京城。1979年魏长生被乾隆皇帝邀进皇宫演出秦腔,在座的皇妃要拜魏长生为干女儿,后来魏长生民间称为皇姑。1790年徽班才开始进京,1870年代,京剧才基本形成。
    回复2013-06-21 16:20
  • 无霸:从唐明皇梨园教授乐舞开始,秦腔戏剧已有1500年历史了。1774年陕西同州梆子(秦腔)进京公演,四川籍演员秦腔演员魏长生一炮打响,走红京城。1779年魏长生被乾隆皇帝邀进皇宫演出秦腔,在座的皇妃要拜魏长生(男旦)为干女儿,后来魏长生民间称为皇姑。1790年徽班才开始进京,1870年代,京剧才基本形成。
    回复2013-06-21 16:31
  • 无霸:回复@无霸:应为1779年,特此更正!
    回复2013-06-21 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