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写就华美—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悲剧

2013-05-21 08:17 | 作者:蒹葭 | 散文吧首发

她是千千万万个世俗人中的一个,但她在世俗之中却以高傲的冷眼审视着周遭的一切。

她是矛盾的,她又是和谐的。

她是张狂的,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天才

她从骨子里流露出高贵的姿态,既有母亲的美貌与好强又有祖父孤寂,照片中的她往往都是以一副睥睨的姿态看透世界。

她的文字将世间所有的浪漫与悲情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份缠绵悱恻那份恨情仇,使多少读者为之倾心为之动情。

她就是乱世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她创造性的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融于一体成就了今天的“张爱玲体”。从创作动机来看,她将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爱情遭遇渗入文字中,直指出了人性深处的荒凉。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幼年生活中的“缺乏经验”要比“丰富性经验”蕴含着更丰富的人生况味。父母对张爱玲造成的心灵创伤,使她对外部世界保持着怀疑与否定,使她有着喜欢揭露人性真实与审丑的倾向。这使得它前期的作品主要是描写复杂的情感关系,而最终传达的思想是:人间无爱。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以及《传奇》中都解释出了中国传统的腐朽,传统民族心理性格上的病态。更深刻的反映出了人性的脆弱与被悲哀,从而表达出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时的不安。

小说叙说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生活是随意的,易变的,它有着千千万万个细节和内容,作家从中抽取一个故事在观念形态上再创造,或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张爱玲写的那些庸人俗世既没有谈到社会文化的问题,也没有探索生命的意义。她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由人物的自身内涵到人物衣着外貌刻画,成功的展现了一个个在平凡生活中卑微可怜的普通人,正如她在《传奇》中说的:“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的小说体式是通俗的,但其中有融合了意识流、蒙太奇等新文学技巧,在小说意象中为了表现道德判断“强调优秀与丑恶的对比”,使她的文字在“俗”中显现出了“雅”。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所应该做的事不是把它的内容刨平磨光成为这种平滑的概括性的东西,而是把它的内容加以独特化,成为有生命的个性的东西。”而张爱玲的小说中正是掌握了其中的独特性。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将意象做了宽泛的理解,将其归结于“文学形象”、“艺术形象”。文学意象。在叙事文学中,意象常常是人物内心的情感,或对某事某物的独特情感的象征隐喻,它往往和人物背景环境联系在一起。张爱玲善于将人物心理转化为具体的物化,如月影,风,灯光,镜子甚至是麻将。如在《私语》中描写她想到父亲把她关在一间客房里,还扬言要拿枪杀死她后的感受,把对月亮的瞬间感受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绪记忆,使月光这一意象在联想中一次次得到强化,凝聚为张爱玲苍凉的身世之感。她在《金锁记》中以月亮开始,又一月亮结尾,将“三十年前的月亮”转为“云朵轩信笺上的泪珠”这样的意象奠定了小说的基调:凄凉。在《半身缘》中月亮有象征为认人世的荒凉、狰狞。可见张爱玲所创造出的意象不仅蕴含了极强的韵味还增强了作品的寓意。

张爱玲在1954年在香港所写的《赤地之恋》书写战争与革命,使整篇小说成为了政治寓言品,她的审美立场与文学思想与十年前恰恰相反,不禁让人感叹一个天才人物的夭折,这不正是一种文学的悲剧吗?张爱玲的一身太过复杂坎坷,她的创作、恋爱都经历了大喜大悲,成就了她虽曾寂寞却辉煌的一生。伊人已去,但有关她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