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磅礴之毛泽东

2013-05-10 13:15 | 作者:草原白杨 | 散文吧首发

大气磅礴之毛泽东

——对毛泽东诗词风格的理解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以他特有的雄才大略开天辟地、指点江山,为我们缔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更以他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创作了大量的雄浑大气、飘逸潇洒的革命诗篇,可以说,每一首词都洋溢着阳刚之美,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包容万象的博大胸襟。

1910年,年少的毛泽东决定走出家乡,到外面的世界历练自己,给父亲留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无青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年少的毛泽东就有不凡之志,这里没有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没有对父母的担忧顾虑,更没有对前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就是一个有志男儿的远大理想。

同年,毛泽东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柳杨树下养精神。来我不先开口,虫儿哪个敢作声?”这里表面上写的是青蛙的阳刚和霸气,实际上表现了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而这种阳刚和霸气在1936年的《沁园春•》里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诗词中写北国景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寥寥八个字就概括了北方冬季的特点,写雪中河流:顿失滔滔。写雪中山脉原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都是从大处着眼,用大手笔描绘大景物;写人物:“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例举了封建社会赫赫有名的五位皇帝,毛泽东认为他们的文学才华都不怎么样,对他们的文治武功也充满了蔑视,而真正算得上的英雄人物的,“还看今朝”。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为毛泽东那伟大的气魄和高超的艺术所折服,这里既有他要超越古人的雄心壮志,又艺术化地把这种雄心壮志寄托于今朝的人民大众。

在《七律•长征》中,毛泽东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总长度两万五千多里,其中的传奇故事、其中的千难万险恐怕是罄南山之竹也难以道尽,可是毛泽东同志用高度概括的手笔寥寥几个字便一挥而就,既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也显示了伟人博大胸襟和蔑视一切的非凡胆略。可以说没有大气磅礴的夺人之气,没有高瞻远瞩的高远目光,没有包容万物吞吐一切的博大胸襟,怎么会有如此的大手笔?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解放了国民党蒋介石盘据的老巢南京,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激起了领袖毛泽东的无限豪情与诗兴,欣然命笔:“钟山风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引史入诗,以诗喻理,以开阔深邃的意境和恢弘浩大的气势为读者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蒋家王朝腐朽统治的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决心和信心,也抒发了作者对胜利的无比喜悦之情。

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毛泽东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碎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56年6月视察武汉长江大桥时,于6月1、2、4日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后创作的。毛泽东一生钟游泳,他年轻时代就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豪迈诗篇,写这首词时,已是63岁的高龄了,但依然壮志不减当年。上片对游泳的舒畅之感及时光流逝之感一直写到下片对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在胸的自由联想,可以说是起伏迭荡,荡气回肠。其实,回忆过去峥嵘岁月,自然会引起对时光飞逝的感叹,但词人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感叹,而是更加唤起了建设祖国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这正是作者大气磅礴之所在。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中所描述的基本上都是重大历史事件,表现的都是重大题材,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还是广漠浩瀚的自然风光都体现了领袖胸中伟大的思想和崇高志向,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和瑰丽的想象展现了气吞山河的恢弘气势,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风格。因此,我钟情于毛诗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