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架下伊人归

2011-08-03 22:38 | 作者:飘飘 | 散文吧首发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又到一年七月七,一些有情人很热衷这个加了点洋味的传统节日。玫瑰、巧克力装点的情谁不喜欢?更何况在现今感情泛滥的日风下,谁又不期待这些猎奇而又新鲜的名目呢?突然之间,这个七夕、乞巧节就那么跟它的实际意义脱轨了,天边的牛郎织女星隔着十万万公里,那个神话故事也相隔着几千几万年。辛燥的空气里除了甜腻的巧克力香味,就是情人的香水味、煽情的商家广告。于是,淡泊的意思里也接受了这个洋不洋、土不土的“中国情人节”。情人节在我的意识里是很寡淡的。一直受着传统思想的麻痹,认为结婚后就不存在什么情人节了,总把自己摆在老夫老妻的位置自我安慰。再者,佳期如约,也只是针对那些有情人而言。自己不西不洋,好像确无附和之意义。其潜意识里,终究还是觉得这只不过是用来纪念一些值得纪念的人和事,寄托一种美好的祝愿而已。牵强附会,了无意义。

最初知道七夕节,那是很小的时候,外婆在夜的禾场上遥指天际两颗闪闪烁烁的星星,说那就是牛郎织女,今夜要到鹊相会……那时是朦朦胧胧的,总以为神话故事就是真的发生过的事。年少的多少个七夕之夜,遥望星空,只恨身无双飞翼。想象着天上的牛郎织女凌虚飞渡赶赴鹊桥边,银河浪涌,喜鹊鸣旋,夫妻相见,诉不尽的相思,道不完的离愁,只可惜聚散匆匆,泪眼凝眸,自是断肠人在天涯。再说那在旁监管的王母看的是吹眉瞪眼,恨意忌生,只困惑自己千年的横加阻隔怎么就拆不散这一对“叛经离道”的人儿……

神话故事看得多了,总觉得但凡仙凡相恋,都没什么好结果的。后羿嫦娥、七姐董永……不是骨肉分离,就是有情人难成眷属,盈盈尺水间,终日不得语。就连虚荣的嫦娥也长叹: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只有李商隐能窥探出她偷灵药的悔意,只可惜悔之晚矣。都是一些神仙眷侣,腾云驾雾,婀娜妙曼,可谓是人中之龙凤,却又最终都成为一些痴男怨女,徒添一些风月佳话让那些文人骚客舞文弄墨而已。

南方一直流传着七夕节葡萄架下偷听情话的传说。据说七夕之夜,钻进那密密的葡萄架下,夜深人静之时,缘分足的人就能听到鹊桥上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接住他们洒下的眼泪。对于这样的夜晚,我一直很期待,期待能钻进那藤叶浓密、绿葡萄肥硕的藤架子下听那些柔情蜜意、吴侬软语。七月的葡萄架开始丰盈,青绿的叶子像肥大的鹅掌叉向四面八方,藤条坚韧粗壮,泛着藏青色,水蛇样缠绕、攀附着向上,碧绿的葡萄籽也渐渐透亮,饱满的皮肉里满是酸酸甜甜的汁液,甜津爽口。可我终究没能在七夕夜里偷听到什么,原因是我无法熬到午夜以后。平白的浪费了那么多的乞巧之夜,错过了多少的情话、几多的痴恋。如今如后,都是一种遗憾吧!

“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一个仙家之女,能摒弃仙凡之别,甘冒天打雷劈之险,心甘情愿委身于那些耕种穑稼、纺纱织布之事,确实让我很佩服这种爱情。私奔也罢、叛离也好,都是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与现今之“金玉”爱恋相比,又何止十万八千里?

那些神话故事终究已经久远,久远得都淡出了纪念他们的节日。确也如此,在这样温馨浪漫的乞巧日,除了爱情我们还能纪念什么呢?只是在这月朗星繁之夜,又经不住唏嘘:葡萄架下空对月,试问伊人归不归?

评论

  • 喜闻乐见:读了老师的8篇文章,老师的学识水平高。篇篇写得好,有质量,是真正写得好的作者。读你的文章就像读范文,对学习写作的人,在措词运笔上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不像有的文章外表华丽,内心纠结,内容空虚,没有中心,不知所云。雾里看花都不是。如果作者都像你这样认真写文章,拿出的都是精品。散文吧就是一朵绚丽的文苑奇吧!祝好!
    回复2013-03-26 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