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朝古都散记

2011-08-02 15:37 | 作者:杏坛听雨 | 散文吧首发

教育部“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九朝古都洛阳举行,7月23日,我们一行8人踏上了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

学在洛阳

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全国各试验区的三百多人参加了会议。我们聆听了两场报告,观摩了五节课,参与了三场互动研讨,参观了四所学校的实验展板,总的来说是有收获的。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本次活动力求从教学操作的层面来研讨和引领,然而,从专家报告,观摩课的质量,研究互动等形式和方法来看,似乎有些“言不由衷”和“意犹未尽”。专家报告中的“课程观”缺少与教学案例的勾兑,一个劲的批判本土教学而誉“外国月亮之圆”,而他的案例举隅又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有沟壑,听起来索然且茫然。几节观摩课均注重学生书面的自评和他评,机械烦琐,给人的印象是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这样的“形式”。不过从洛阳实验小学的课题资料中我们还是获益非浅的,开题论证、实验报告、对比班的选择、原始资料的收集、实验效果的分析提炼等都是非常严谨的,实验的信度和效度是很有说服力的。

行在洛阳

如果说家乡的小城给人以躁动的浮华之感的话,那么,眼前的洛阳则让人感到厚重、繁华而闲适。马路宽阔,古木参天,街道洁净,公共设施齐全。我们凌晨2点来到有名的九州宾馆,因舍不得枉废一住宿费,就漫步在大街上。晓风轻拂,路灯柔和,古城静谧,洗净了长途跋涉的劳顿。周王成广场设计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她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四周立有石凳,石凳四侧雕龙刻“寿”,显得古朴凝重;广场南北两边耸立着几十根高大的匾柱,匾柱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诗经》铭文,彰显出古都历史文化的渊源;广场中央建有一座巨大的石雕——周公营建洛邑,那平王遥手一指点石成金,造就了古都的人杰地灵;广场上点缀着奇花异草,装饰着小流水,散落着石木条椅,置身其间,那种闲适的感觉无与伦比。凌晨5点,我们住进了九州宾馆。

吃在洛阳

洛阳的管理很规范,市区中心是不允许设立烧烤摊点的。我们找到一家“川味小吃店”,花费1元钱要了一碗小米粥和一支油条。店老板感到奇怪,说我们饭量太小。第二天我们吃刀削面,味道好得很,吃着吃着,那粗瓷大碗里像玩魔术似的越来越多,自然是吃不完。以后我们吸取“教训”,两人合吃一碗,免得浪费。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阳老乡们大碗面大碗粥,吃了一碗又一碗。于是我们戏谑洛阳人:碗大如盆,肚大惊人。

然而,洛阳水席是传统的古都名宴。它作为传统的饮食风俗,和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洛阳水席的格式非常讲究,8个凉菜、16个热菜不能有丝毫偏差。16个热菜中又分为大件、中件和压桌菜,上菜顺序也非常严格。相传唐代武则天巡视洛阳,地方官曾以水席供奉女皇,因浑素统配,汤多鲜美,颇受女皇赞赏,于是水席便入宫中,身价倍增。

导游极力撺掇我们一行品尝这洛阳一绝,但大家囊中羞涩,毕竟一餐要花掉上千元,一个教书匠一月的工资才多少?我们只好在想像中回味。

玩在洛阳

在会议闲暇期间,我们游览了几处景点,感受到它独特的风景名胜。且不说21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的“天子驾六”博物馆,也不说凝结高科技含量的小浪底工程,单说名闻天下的少林寺和石窟瑰宝之一的龙门,给人的感受就很深了。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问世,更使得少林名闻天下。

我们进入景点,除感受到群山环峙,溪水环流,林木茂盛的幽雅景致外,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那雄伟壮观的练武场。场上人影绰绰,刀棍闪闪,展转腾挪,喊声震天。武术表演中,那六龄童展示的“童子拜佛”“仙人指路”“鲤鱼打挺”“一柱撑天”等套路,勾起我对儿时舞棒弄拳情景的回忆

我们没请导游,跟着别的团队徐徐前行。驻足碑林,我仿佛徜徉于历史与艺术的长河之中;经天王殿过山门入大雄宝殿,我虔诚地进香一柱;绕钟鼓楼到千佛殿伫立方丈室前,聆听“立断臂”的故事感动于佛徒心诚……

但无论故事多么传奇,我总觉得现实有些别扭,我想像中的少林寺是这样的吗?没有和尚念经,没有和尚习武,有的只是几个庸懒的光头守在入口处出售香表,商业的铜臭充溢着佛教禅宗祖庭。不过在安葬历代高僧的神秘塔林,我似乎感到些许安慰……

到洛阳的第二天,世界选美大赛的第3场赛事在洛阳举行,代表108个国家的108位旅游小姐云集古都,夜游龙门。因为要开会,我们无缘目睹各国佳丽风采,只能在报纸和电视上饱眼福。第二天,我们循着佳丽的足迹,游览了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开凿时间长达四百多年。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代表了不同时代的雕凿风格(以唐代为主),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时尚。导游提醒我们观赏时注意最大的和最小的,最多的和最少的,最美的和最丑的,我们好奇的尽其所能地观赏着留心着。

万佛洞,是专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公德窟,窟内南北两壁所雕佛像15000余尊,我想,这就是导游所说的“最多”的吧。洞内主佛高几十米,而有的小佛高不过2公分,无论是群像的布局和人物的刻画,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当年负责营造洞窟的主持竟是两位女性,一位是宫廷女官,一位是道场尼姑。

最具永恒魅力的当属“奉先寺”。这是一组斩山为石、依崖临壁凿就的群像。主佛卢舍那是中国古代人物雕塑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她丰颐秀目,仪表堂堂,一泓秋水般深邃的目光微微向下俯视,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她都默默注视着你,眼神里传递着慈与安详,洋溢着关注人间和洞察一切的智慧之光……

我是一个缺少艺术细胞之人,但我也为古人的艺术成就和创造智慧所感动!

思在洛阳

洛阳牡丹甲天下。一代女皇的一念之差,成就了牡丹在洛阳的归属。时值今日,满街的牡丹树随处可见,而每年的牡丹节依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洛阳,不知是牡丹装点了洛阳,还是洛阳赋予了牡丹的传奇,可能连伶牙俐齿的导游也难以回答出来吧!来年的牡丹节别错过——我企盼

传承文明唐三彩。作为洛阳历史上鼎盛时期的产物,唐三彩直到今天依然是洛阳的标志。三彩马阵容浩荡,一排排一片片地沿街走着,这些地摊上的马和骆驼,仿佛从远古走来,承传着洛阳的千年文明,它们穿越时空,用最直白的态度昭示着永恒。买两具作为纪念吧——我倡导!

九朝古都新辉煌。可能是九朝古都过往的历史太沉重,又太过辉煌,洛阳似乎是那么地不情愿地走进现代化,时尚一词在这座城市派不上用场,街上的房屋和商店比起很多新兴城市要落后,曾经的辉煌和美丽只能停留在偶尔显露一角的飞檐碧瓦之上。而洛阳人则以一种从容闲适的态度,自豪着龙门石窟,守护着骄人牡丹,在缓慢的节奏中安然度日。当然,导游一再向我们提及在建的洛阳新区的气派,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将如她的历史一样,成为再现辉煌的现代中原的璀璨明珠——我祝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