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喝酒的境界-史记滑稽列传读后

2011-07-20 10:47 | 作者:往事如烟 | 散文吧首发

齐威王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因时、因环境而变,凡事不可走向极端。淳于髡目的是以此来讽劝齐威王,但无意间也道出了喝酒的境界。

酒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也衍生出了酒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就有境界高低之分。我平素亦好饮,自饮自乐、众饮众乐,大、小场子也都经历过,所以对喝酒的境界还敢说三道四。林清玄先生讲,喝酒的最低境界是一大堆人喝得杯盘狼藉,中间境界是二三知己围炉温酒,上上境界是独饮。我虽不敢苟同,但也能体会一二。窃以为,独饮有独饮的妙处,众饮有众饮的乐趣,关键看饮者的心境、饮者的对象以及饮者的品味,正所谓境由心生。饮酒的品味和意境,本就是很私人的感受,很难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林先生讲的可能代表了文人雅士、清高学者的一种文化取向,一般人也就很难理解个中的妙处了。

古之文人骚客大多好饮,诗仙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他的《将进酒》更是闻名遐迩。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何等的洒脱。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能饮,影徒随我身又是多么的形单影只。虽说独饮的诗人将饮酒的境界推到了极致,但众饮亦有众饮的妙处。王羲之兰亭流觞,千古传为佳话,而《兰亭序》更是书家绝版,这就是众饮的好处。陶渊明把酒话桑麻,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温酒斩华雄、武松醉上景阳冈,这些雅士也好、英雄也罢,或独饮或众饮,或出世或入世,都喝出了个性、喝出了豪气,喝出了文化。

现代人亦喜欢饮酒,这几年尤甚。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还是开业大吉、升官、升学都要摆酒摆宴,只是喝酒的目的不尽相同了,更多的参与了功利的色彩。这样一来,有些酒喝的就变味了。逢年过节家人聚在一起,或畅饮、或小酌,讲究的是团聚,是亲情,喝的是气氛。同学朋友小聚亦是,或回忆陈年往事、或叙谈友情,或扯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闲事,喝的是轻松。若自己高兴,小酌俩杯,或三五群朋在一起,喝喝酒,下下棋,喝的是惬意。最怕的是所谓的朋友在一起,喝的所谓的联系感情的酒,全无兴致可谈。大家在一起,相识的、不相识的都要互敬,说些不愿意说、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的话,或恭维、或承诺,看似很礼貌,其实很尴尬。全无兴致所言。有时不免使我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来一碗酒,再来一碟茴香豆,虽则穷酸,到也喝的自在,也不失为一种境界,总比不尴不尬的强。

还是淳于髡老先生体会的深,酒多必不能自控,不但误事,还伤身。因此,不管是独饮也罢、众饮也好,喝酒还是不醉为高,否则全无境界可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