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婺源

2008-06-07 15:12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对于婺源,我一直缺乏用文字描述的勇气。不仅仅是因为美丽绝佳的山水风光,也不仅是因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婺源的美是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大自然交相辉映的一幅水墨丹青。在这幅画卷里,绘就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标本是徽州文化,那么婺源则是徽州文化的核心。要正真读懂婺源,就应该在李坑或江湾的小镇里租一间农家的小屋,从《论语》开始,寻找宋明理学的源头,细细地圈点《朱子全集》,并走过清晨或黄昏里小镇的每一级青石台阶。如果时光倒退了一百年,或者我有家财万贯,我想我可以做到这一切,可惜没有。但很多婺源人却做到了。

建县八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婺源学子就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持续着他们古风飘溢的耕读生活。一边是四季不息地耕作,种秋收;一边是青灯黄卷地苦读,期望着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然后经过乡试,县试,秀才、举人、进士,一路走来,一直到京城的殿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格物、致知、诚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就这样,自宋至清,从这里走出的进士有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婺源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的著述多达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

与此同时,婺源还是中国十大商邦徽商的发源地。与其他商帮相比,徽商更注生文化品味与人格修养,更具有中国儒商的气质与特征,这也与朱子故里,圣教立言密切相关。

五百进士,两千官宦,无数商人,这就是婺源魅力的源泉。无论走仕途的官员,还是走码头的商人,功成名就之后,都会衣锦还乡,以自已一生的积蓄修葺宗祠,构筑房屋,造福桑梓。走南闯北的经历,加上深厚的学识修养,传承数百年的徽派建筑,就这样一村一巷的分布在婺源的山水田园之间。黑色的檐瓦,白色的高墙与翠绿的山林,金黄色的油菜花,铺展成一幅悠远的意境,倒映在村前巷尾的河流里。阐释在自然的造化与人生价值,那就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婺源的主色调是淡雅的水墨,而不是鲜艳的水彩。无论是建筑,还是自然,都透露着悠远的宁静,茶是清淡的绿茶,花是素洁的梨花,黄色的油菜花虽然漫山遍野,却也看不出善恣意宣染的张扬,而是一片宁静的朴素。

历史上的婺源一直属于徽州“一府六县”,不仅在地理上同属黄山山脉,而且在经济、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是同为一体的。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衍生地和组成部分。而徽州文化则被称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标本。

但在现代史上婺源却两度划归江西。一次是1934年,国民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后因民间发动“返徽运动”,经胡适等人请愿,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后,又划归江西省管辖。但婺源人对此并不认同。近年来,民间“返徽潮流”再度高涨,至今仍未停止。

毫无疑问,将婺源从徽州文化的母体中生生剥离,是强权对文化传承的一次嘲弄,而婺源人对文化源头的强烈认同,以及民间持续不断的“返徽运动”,却使我对婺源产生了更多的热的敬意。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也为我眼中的婺源风光增添了几份绝美的悲情色彩,而这种悲情的色彩正是用文字描述婺源的难点所在。

评论